维也纳是哪个国家的?奥地利首都概况与介绍

2021-12-04 21:56  来源:外房网

奥地利的首都

奥地利的首都和州

维也纳是国家首都,最大的城市,也是奥地利九个州之一。维也纳是奥地利人口最多的城市,约有200万居民(260万在大都市区内,几乎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是奥地利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按城市人口计算,它是欧盟第六大城市。

直到20世纪初,维也纳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德城市,在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分裂之前,这座城市有200万居民。如今,它是仅次于柏林的第二大德语城市。维也纳是许多主要国际组织的所在地,包括联合国、欧佩克和欧安组织。这座城市位于奥地利东部,靠近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边境。这些地区在欧洲中部边境地区共同工作。与附近的布拉迪斯拉发一起,维也纳形成了一个拥有300万居民的大都市地区。2001年,市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遗产。2017年7月,它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此外,维也纳因其音乐遗产而被称为“音乐之城”,许多著名的古典音乐家如贝多芬、莫扎特都曾在维也纳安家。维也纳也被称为“梦之城”,因为它是世界上第一位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故乡。维也纳起源于早期凯尔特人和罗马人的定居点,这些定居点后来变成了中世纪和巴洛克风格的城市。从维也纳古典主义时代到20世纪早期,它作为欧洲音乐的主要中心发挥了关键作用而闻名。维也纳的历史中心是丰富的建筑组合,包括巴洛克宫殿和花园,和19世纪晚期的Ringstrae与宏伟的建筑,纪念碑和公园。

维也纳以其高质量的生活而闻名。在2005年对127个世界城市的研究中,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将上海(与温哥华和旧金山并列)列为世界上最宜居城市。在2011年至2015年期间,维也纳排名第二,仅次于墨尔本。在Monocle 2015年的“生活质量调查”中,维也纳在全球“最适合立足的25个城市”中排名第二。在Monocle 2012年的“生活质量调查”中,维也纳在世界上最值得立足的25个城市中排名第四(2011年排名第六,2010年排名第八)。联合国人居署在2012/2013年将维也纳列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上海在2007年和2008年的创新文化排名全球第一,在2014年的创新城市指数中排名全球第六(在256个城市中)。该指数分析了涵盖文化、基础设施和市场三个领域的162个指标。维也纳定期举办城市规划会议,并经常被城市规划者用作案例研究。从2005年到2010年,维也纳是世界上举办国际会议和公约的第一目的地。它每年吸引超过680万游客。

词源

维也纳的英文名是借自与它同名的意大利名字。这个城市名字的词源仍然存在学术争议。一些人声称这个名字来自vedunia,意思是“森林溪流”,随后产生了古高地德语uuenia(现代写作中的wenia),新高地德语wien和它的方言变体断奶。

另一些人认为,这个名字来自凯尔特萃取的Vindobona的罗马殖民地名称,可能意为“美丽的村庄,白人定居点”,源自凯尔特词根,vindo-,意为“明亮的”或“美丽的”,如爱尔兰语fionn和威尔士语gwyn -和-bona“村庄,定居点”。凯尔特语单词vindos可能反映了广泛的史前对vindos的崇拜,一个在爱尔兰神话中幸存的凯尔特神,作为战士和先知Fionn mac Cumhaill。这个凯尔特名字的变体可以保留在该市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名称(分别为Vídeň、Viedeň和Wiedeń)和城市的Wieden区。

匈牙利语(Bécs),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和奥斯曼土耳其语有不同的起源,可能是斯拉夫人,最初指的是该地区的阿瓦尔要塞。斯洛文尼亚语人称这座城市为Dunaj,在其他中欧斯拉夫语中,它的意思是多瑙河,这座城市就坐落在多瑙河上。

历史

早期历史

有证据表明,自公元前500年凯尔特人在多瑙河定居以来,维也纳地区就一直有人居住。公元前15年,罗马人在边境城市温杜博纳设防,以抵御北部日耳曼部落的入侵。

与其他凯尔特人的密切联系持续了几个世纪。爱尔兰僧侣Saint Colman(或Koloman, Irish Colmán,源自colm的“鸽子”)被埋葬在梅尔克修道院,Saint Fergil(几何学家Virgil)担任萨尔茨堡主教40年。爱尔兰本笃会教徒在12世纪建立了修道院定居点;维也纳的苏格兰修道院(Schottenstift monastery)一直是这些联系的证据,这里曾是许多爱尔兰僧侣的家。

976年,巴班贝格的利奥波德一世成为东征的伯爵,东征是巴伐利亚东部边境多瑙河的中心地区。这个最初的地区后来发展成为奥地利公国。巴班堡的每一位继任者都沿着多瑙河向东扩张,最终包括维也纳和紧邻东岸的土地。1145年,亨利二世公爵Jasomirgott将巴本伯格家族的住所从下奥地利的克洛斯特纽堡搬到了维也纳。从那时起,维也纳一直是巴班堡王朝的中心。

1440年,维也纳成为哈布斯堡王朝的驻地。它最终在1437年发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800-1806)事实上的首都,并成为艺术、科学、音乐和美食的文化中心。1485年至1490年,匈牙利占领了这座城市。

在16和17世纪,基督教军队两次在维也纳郊外阻止奥斯曼军队,分别是1529年的维也纳围攻和1683年的维也纳战役。1679年维也纳大瘟疫摧毁了这座城市,造成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

奥地利帝国和20世纪早期

1804年拿破仑战争期间,维也纳成为新成立的奥地利帝国的首都。这座城市继续在欧洲和世界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在1814/15年主办了维也纳会议。1848年,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也被镇压了。1867年奥匈帝国妥协后,维也纳仍然是后来奥匈帝国的首都。这座城市曾是古典音乐的中心,因此有时会被称为第一维也纳学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在19世纪下半叶,维也纳将以前的堡垒和冰川发展成Ringstra?e,这是一条环绕历史小镇的新大道,也是一个重要的声望项目。以前的郊区被合并,维也纳城迅速发展。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维也纳成为德-奥地利共和国的首都,然后在1919年成为奥地利第一共和国的首都。

从19世纪末到1938年,这座城市一直是高雅文化和现代主义的中心。作为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曾接待过勃拉姆斯、布鲁克纳、马勒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等作曲家。这座城市在20世纪上半叶的文化贡献包括艺术、精神分析领域的维也纳分离派运动、第二维也纳学派(勋伯格、伯格、韦伯恩)、阿道夫·卢斯的建筑、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和维也纳圈。1913年,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里昂·托洛茨基(Leon Trotsky)、约瑟普·布罗兹·蒂托(Josip Broz Tito)、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和约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都住在维也纳市中心,距离彼此只有几公里,其中一些人成了同一家咖啡馆的常客。奥地利人逐渐将维也纳视为社会主义政治中心,有时也被称为“红色维也纳”(“Das rote Wien”)。在1934年的奥地利内战中,总理恩格尔伯特·多尔福斯派遣奥地利军队炮轰社会主义民兵占领的卡尔·马克思·霍夫等平民住房。

合并和二战

1938年,在胜利进入奥地利后,奥地利出生的德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在赫尔登广场(Heldenplatz)霍夫堡大楼(Hofburg)的一部分新堡大楼(Neue Burg)的阳台上对奥地利德国人发表了讲话。在随后的日子里,新的纳粹当局监督了对维也纳犹太人的骚扰,对他们的家园的抢劫,以及对他们不断的驱逐和谋杀。在1938年(合并后)和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间,维也纳的首都地位输给了柏林,因为奥地利不复存在,成为了纳粹德国的一部分。

在1938年11月9日的11月大屠杀中,维也纳有92个犹太教堂被摧毁。只有第一区的城市神庙幸免,因为维也纳所有犹太人的数据都被收集在邻近的档案馆中。阿道夫·艾希曼在被没收的罗斯柴尔德宫任职,并组织了对犹太人的没收和迫害。在维也纳的近20万犹太人中,约12万人被迫移民,约6.5万人被杀害。战争结束后,维也纳的犹太人人口大约只有5000人。

维也纳也是海因里希·迈尔周围重要的抵抗组织的中心,该组织为盟军提供了V-1、V-2火箭、Peenemünde、虎式坦克、梅塞施米特Bf 109、梅塞施米特163和其他飞机的计划。这些信息对“十字弓”和“九头蛇”行动都很重要,这两个行动都是“霸王”行动的初步任务。此外,战争必需品的工厂所在地也成为了盟军空军的目标。该组织被曝光,其大部分成员在维也纳遭受盖世太保数月的酷刑后被处决。后来被处决的卡尔·布里安(Karl Burian)周围的人甚至试图炸毁位于大都会酒店(Hotel Metropole)的盖世太保总部。

1945年4月2日,苏联红军发动维也纳攻势,对德军占领城市并将其包围。英美的空袭,以及红军、党卫军和国防军之间的火炮决斗,破坏了基础设施,如有轨电车服务、供水和电力分配,摧毁或损坏了数以千计的公共和私人建筑。红军得到了德国国防军的一个奥地利抵抗组织的帮助。该组织试图以拉德茨基(Radetzky)这个代号来阻止城市的破坏和战斗。11天后,维也纳沦陷。战争结束后,奥地利再次与德国分离,维也纳重新成为奥地利共和国的首都,但苏联对这座城市的控制一直持续到1955年,奥地利重新获得了完全的主权。

4大权力维也纳

战后,维也纳一直是苏联占领的东奥地利的一部分,直到1945年9月。与柏林一样,1945年9月的维也纳也被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这四个大国划分为若干地区,并由一个盟军委员会(Allied Commission)监督。四国对维也纳的占领在一个关键方面与柏林的占领不同:被称为第一区的城市中心地区构成一个国际区,四国每月轮流控制该地区。四国在事实上的日常基础上进行管制,即著名的“四名士兵在吉普车上”方法。1948年的柏林封锁引起了西方的担忧,担心苏联可能会在维也纳再次实施封锁。英国下议院议员安东尼·纳廷(Anthony Nutting)在下议院提出了这一问题,他问道:“政府有什么计划来应对维也纳的类似情况?”维也纳的处境与柏林完全相似。”

西部地区缺乏机场,当局起草了应急计划来应对这种封锁。计划包括在Schnbrunn上铺设金属着陆垫。苏联没有封锁这座城市。波茨坦协议包括进入西部地区的书面土地权利,而柏林西部地区却没有这样的书面保证。此外,在维也纳也没有发生导致封锁的突发事件。(1948年初,西方列强在柏林推出了一种新的货币,以在经济上排挤苏联。)在被四大国占领的10年里,维也纳成为东西方集团之间国际间谍活动的温床。在柏林封锁之后,冷战在维也纳呈现出不同的态势。苏联一方面承认德国和柏林将会分裂,另一方面又决定不允许奥地利和维也纳出现同样的情况。在这里,苏联军队控制了第2、4、10、20、21和22区,以及1938年并入维也纳的所有地区。

1953年,西柏林周围安装了带刺铁丝网,但维也纳没有。到1955年,苏联签署了《奥地利国家条约》,同意放弃他们在奥地利东部的占领区以及他们在维也纳的部分。作为交换,他们要求在同盟国离开奥地利后,奥地利宣布永久中立。因此,他们确保奥地利不会成为北约组织的成员,因此,北约部队在意大利和西德之间不会有直接的联系。

四大国维也纳的氛围是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电影《第三人》(The Third Man, 1949)剧本的背景。后来他把剧本改编成小说并出版了。菲利普·克尔1991年的小说《德国安魂曲》也描绘了被占领的维也纳。

奥地利条约和之后

四国对维也纳的控制一直持续到1955年5月签订《奥地利国家条约》。那一年,经过多年的重建和恢复,位于Ringstra?e的国家歌剧院和Burgtheater向公众重新开放。苏联在得到联邦政府的政治保证,宣布奥地利在盟军撤退后保持中立后,才签署了国家条约。1955年10月下旬通过的这一中立法律(而不是国家条约本身)确保了现代奥地利既不与北约结盟,也不与苏联集团结盟,这被认为是奥地利在1995年推迟加入欧盟的原因之一。

20世纪70年代,奥地利总理布鲁诺·克雷斯基(Bruno Kreisky)为维也纳国际中心(Vienna International Center)揭幕,这是该市的一个新区域,旨在接待国际机构。维也纳由于接待了联合国(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和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事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筹备委员会、国际原子能机构、石油输出国组织和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

人口统计资料

由于工业化和帝国其他地区的移民,维也纳作为奥匈帝国首都(1867-1918)期间的人口急剧增加。1910年,维也纳有200多万居民,是欧洲第三大城市,仅次于伦敦和巴黎。大约在20世纪初,维也纳是世界上捷克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布拉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捷克人和匈牙利人回到他们的祖籍国,导致维也纳人口减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动用武力遣返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关键工人,让他们回到自己的民族家园,以促进苏联集团经济。

在纳粹政权统治下,65000名犹太人被纳粹军队驱逐并在集中营中杀害;大约130000逃离。

到2001年,16%居住在奥地利的人拥有奥地利以外的国籍,其中近一半来自前南斯拉夫;维也纳第二多的民族是土耳其人(39000人;2.5%),波兰人(13600;0.9%)和德国人(12700人;0.8%)。

截至2012年,奥地利统计局的一份官方报告显示,超过66万(38.8%)的维也纳人有完全或部分移民背景,主要来自前南斯拉夫、土耳其、德国、波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

从2005年到2015年,城市人口增长了10.1%。据联合国人居署称,到2025年,维也纳将成为欧洲17个大都市中增长最快的城市,与2010年相比,其人口将增长4.65%。

宗教

根据2001年的人口普查,49.2%的维也纳人是天主教徒,25.7%的人不信教,7.8%的人是穆斯林,6.0%的人是东正教教徒,4.7%的人是新教徒(主要是路德教),0.5%的人是犹太人,6.3%的人是其他宗教或没有回复。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 2011年的一份报告显示,这一比例发生了变化,41.3%的人信奉天主教,31.6%的人不属于任何教派,11.6%的人信仰穆斯林,8.4%的人信仰东正教,4.2%的人信仰新教,2.9%的人信仰其他教派。

根据各种宗教组织向城市官员提供的关于其成员的信息,维也纳《2019年统计年鉴》报告称,2018年估计有610,269名罗马天主教徒(占人口的32.3%),19.5万名穆斯林(10.3%),70,298名东正教(3.7%),57,502名其他基督教徒(3.0%),9,504名其他宗教(0.5%)。维也纳人口研究所进行的一项研究估计,2018年的比例是34%的天主教,30%的非附属宗教,15%的穆斯林,10%的东正教,4%的新教和6%的其他宗教。

维也纳是维也纳罗马天主教大主教区的所在地,这里也是奥地利拜占庭仪式天主教徒的豁免教区;其大主教是红衣主教克里斯托夫Sch?nborn。维也纳市中心的许多天主教教堂都有宗教或其他音乐表演,包括伴随着古典音乐和管风琴唱的弥撒。维也纳一些最重要的历史建筑是天主教教堂,包括圣斯蒂芬大教堂(Stephansdom)、卡尔skirche、Peterskirche和Votivkirche。在多瑙河岸边,有一座佛教和平塔,它是1983年由日本省妙荷寺的和尚和尼姑建造的。

 

标签:
本网注明“来源:外房网”的所有文章,均为外房网编辑部原创或编译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外房网”。 凡注明“来源:XX网(非外房网)”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部分转载内容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举报邮箱:sam@glofang.com
奥地利最新推荐房源
Global_Property_Price_Report_2014.Q1
资讯排行
12小时在线QQ客服
周一至周日 9:00-21:00

广告联系

邮箱:glofang@glo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