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海啸真的是核爆吗

2018-04-19 10:25  来源:网络
 印尼海啸真的是核爆吗?不是的。印尼海啸不是人工海啸。它是由海底强烈地震引起的。印尼海啸那会儿有发生过类似的连环地震:没有“连环地震”这一种说法,只有主震和余震的说法.主震过后可能有几十甚至上百次地震(不包括无感地震).印尼2003年那次海底大地震有没有引发后续的一些连环地震:特大地震后必然有一系列余震.并且东南亚是地震高危区。


一、人造海啸概念的发端:

 

在网上的各类军事论坛里,有些网友说起某些讨厌的岛国,心中之气难消,经常提出“在大洋里投个核弹弹,直接把它淹没”之类的论点。这实际上就是用核弹制造人工海啸,并通过海啸的威力给敌人以重创。

 

说起用核弹制造人工海啸,最先想到这主意的是前苏联。1961年10月,前苏联研制成功威力达1亿吨TNT炸药的超级氢弹,并准备在靠近北极的新地岛进行核爆试验。当技术人员计算出该核弹爆炸的影响半径达1000公里后,为了避免该试验对自己国家造成太大影响,前苏联领导人决定减少试验装药量。实际爆炸时,氢弹的核爆当量为5800万吨TNT。

 

这颗氢弹被在4500米的高空引爆,其威力实在惊人,让前苏联的对头——美国大大地吓了一跳。当时苏联的领导人赫鲁晓夫为此很是得意洋洋,认为它给了美国人一个教训。但高兴过后,苏联人发现:如此威力巨大的氢弹在大气中引爆,后果实在可怕。它不仅可以使敌人全灭,也使自己受了巨大损失,所带来的核辐射将使人类全部遭殃,这样的胜利谁也不需要。

 

于是前苏联领导人又想到在靠近美国的大洋深处引爆大当量核弹,靠几千万吨核弹爆炸激起高达1公里的巨浪,淹没整个美洲大陆,把帝国主义的堡垒彻底消灭。这种想法不仅仅停留在粗浅的创意阶段,苏联人还真正对它进行了不少深入的工作。上世纪70年代,苏联领导人曾命令克格勃在靠近美国的大洋海底安放两枚核弹,以便在“必要”时抢先引爆核弹,在加利福尼亚海岸引发海啸。几名苏联特工还专门乘坐深海潜艇,下潜至太平洋洋底进行过探测。这是人类在制造人工海啸方面最接近实战的行动。

 

二、海啸——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害:

 

海啸主要由海底地震引起,有些时候风暴潮也能引起海啸。2004年印尼班达亚齐海底地震引发强大的海啸,使印尼、泰国、斯里兰卡、缅甸、印度等国遭受巨大损失,死亡人数接近30万,其巨大的破坏力令人印象深刻。

 

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其波长一般为几十至几百公里,周期从数分钟至200分钟不等,它在大洋中的传播速度可达每小时700余千米。在深度较大的大洋中,海啸的波幅不大,越靠近水浅的岸边,海啸的传播速度越慢,但它的波幅显著增大,能形成高达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水墙,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扑向陆地,从而造成重大损失。(前苏联人设想的高达1公里的海浪一般被认为是存在于幻想中的东西,实现的可能性很小)

 

历史上记录到由海啸引起的最高的巨浪高度达51米,于1964年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的瓦耳迪兹。地震海啸巨浪的拍击压力可达每平方米30吨甚至更高。由此可见,海啸携带着多么大的能量,人造建筑物和船舶在它面前显得多么渺小和脆弱!排水量数千吨的大船在海啸中常被抛到陆地上几百米甚至更远的地方。

 

海啸袭击的另一个特点是反复进退、数次袭击,直到形成海啸的能量耗尽。自然界中的海啸多发生在太平洋,日本、智利、美国的夏威夷、印尼等国遭遇海啸的次数较多。

 

三、以往对海啸研究的误区:

 

对于海啸的成因,人们已经形成共识:它是由海底强烈地震引起的,也就是说,海啸携带的巨大能量是地震释放的能量带来的。

 

但是,以往人们认为:海啸携带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由地震造成的海底地貌的强烈变化的机械能,它引起海水的剧烈扰动,形成了海啸波,然后传播出去。诚然,由地震引起的海底地貌变动是很剧烈,有时能使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的断层带附近地壳抬升或降低好几米,但它释放出来的能量还是不够,而且这种机械激荡在传播途中易受海流、海潮等影响迅速衰减,不可能在传播数千公里后仍威力无比。

 

最近对海啸的研究表明:在海啸携带的能量中,来源于机械震荡的部分很小(笔者的理解应当只在10%或更低),大部分能量来自于在地震中形成的等离子体爆炸,更确切地讲,是电磁能。在大地震发生时,震中的电场和磁场发生异常变化,积集了巨量等离子体后发生复合放能,当大量等离子体在极短时间内快速剧烈复合时,就形成爆炸性复合。海水是一种含有大量离子的水介质,这种等离子体的爆炸会时更多的离子电离,从而形成新的爆炸,于是海啸波能形成多个批次的袭击。

 

由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些海底地震能引发海啸,而有些虽然震级很高,但没有引起海啸。当震中的电磁场异常未达到一定程度,无法引起等离子体爆炸性复合,而仅仅是机械能释放,就无法引起海啸。

 

另外,海啸所引起灾害的程度轻重,除了与受害地区沿海地形构造有关外,还和沿岸海水中等离子体的密度有关。如果某些海域内等离子体密集,那么这里的海水电磁敏感度就高,遭受的损害就大。在历次太平洋海啸中,日本遭受的损失一般较大,而我国东南沿海则很少遭受重大损失。这除了跟我国沿海有大面积的浅层大陆架有关外,和海水中等离子体的分布也很有关联。人类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今后仍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

 

四、核弹引起的人工海啸威力将比我们预计的大:

 

对核弹引起的人工海啸,最早的观测是在上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比基尼岛附近进行水下核试验,引爆核弹的当量在千万吨级,爆炸中心部位的巨浪高达60多米,15米高的大浪横扫附近海面,即便是在几百公里以外,浪头高度仍有5米。

 

由于在地震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量传到海水中形成海啸,其他能量都在地壳中以体波和面波的形式扩散传播了,所以对地震发出的能量有多少体现在海啸上有必要做个阐述。7级地震,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200万吨TNT,7.5级地震相当于16000万吨,8级地震相当于10亿吨TNT.

 

如前所述,海啸能量主要来源于等离子体爆炸性复合,其次是海底地形巨变的机械震荡,这两部分能量占总能量释放量的比率不高。虽然目前的研究还不能具体地量化这一指标,但从地震释放能量的规律看,这个比例应不会大于10%。

 

核弹在水底爆炸,其几乎所有能量都传递到海水中激起海啸,更要命的是:核弹的热核反应能有效地激发海水中的等离子体电离,然后重聚形成后续爆炸,增强海啸效应。

 

所以,如果亿吨当量的氢弹在海里爆炸,它引发的人工海啸应当不弱于自然界发生的8级海底强震。如果对海底地形进行研究和利用,那该人工海啸的威力还会加大。

 

核武器自其诞生之日就对人类社会的安全构成巨大威胁,一旦被投入使用,无论是在空中、还是在地面或者海中引爆,其后果都是灾难性的。让我们更努力地为世界和平而呼吁吧,让核战争永远远离我们。

 
标签:
本网注明“来源:外房网”的所有文章,均为外房网编辑部原创或编译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外房网”。 凡注明“来源:XX网(非外房网)”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部分转载内容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举报邮箱:sam@glofang.com
印尼最新推荐房源
Global_Property_Price_Report_2014.Q1
资讯排行
12小时在线QQ客服
周一至周日 9:00-21:00

广告联系

邮箱:glofang@glofang.com